Skip to main content

为何外企的 PM 往往会变成“翻译”?

· 3 min read

在外企,常常会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:产品经理(PM),除了开开会,发发邮件,写写 PRD/SOP/PPT,似乎产品的本职:如何定义和推动产品的战略和落地。很少涉及。如果能做到后面的这些工作也还算“恪尽职守”,但更多的 PM,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开会,这也往往会变成“翻译”,把国外老板的想法翻译成中文,或者把国内团队的想法翻译成英文,充当一个沟通的桥梁。

当然,外企相比与国内的企业,确实给人一种“养老”的感觉,但这并不是我心目中的 PM 的工作,

沟通连接者,本身没有问题,问题是要分清主次,因为偷的浮生半日闲,只挑最轻松最容易做的活做,最后就变成了“翻译”。

为什么会这样?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:

  1. 组织结构。每家外企的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,但往往对产品有决定权的角色并不是 PM,而是更高层的管理者,而这些管理者往往是国外的人,而 PM 更多的是执行这些决策,确保团队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向工作。
  2. 个人能力。最后,PM 个人的能力和兴趣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重点。如果一个 PM 更擅长沟通和协调,而对产品战略和设计不感兴趣,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花时间在这些方面。

总的来说,外企的 PM 往往会变成“翻译”,主要是由于组织结构和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外企的 PM 都是这样,仍然有很多优秀的 PM 能够在外企中发挥重要的战略和设计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