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ux Directory Structure
· 5 min read
Linux 操作系统的目录结构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组织的,这种标准通常被称为 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 (FHS),目前主要遵循的版本是 FHS 3.0。以下是 Linux 目录结构的主要部分及其作用:
- / (Root): 整个文件系统的根目录,包含所有其他目录和文件。
- /bin (Binaries): 存放系统的可执行文件(二进制文件),这些文件通常是用于系统启动或修复的基本命令,如
ls
、cp
、mv
等。 - /boot (Boot): 包含用于启动 Linux 系统的内核镜像和引导加载程序文件。
- /dev (Devices): 包含系统中的设备文件,Linux 中一切皆文件,这里包括硬件设备文件,如磁盘、键盘、鼠标等。
- /etc (Etcetera): 存放系统的配置文件,包括各种服务的配置文件、网络配置文件等。
- /home (Home): 用户的主目录,每个用户通常在这里拥有一个自己的子目录,用于存放个人文件和设置。
- /lib (Libraries): 包含系统的共享库文件,这些文件为可执行程序提供运行时支持。
- /media (Removable Media): 用于挂载可移动媒体设备(如 USB 驱动器、光盘等)的挂载点。
- /mnt (Mount): 用于手动挂载临时文件系统的挂载点。
- /opt (Optional): 用于存放第三方应用程序或软件包的安装目录。
- /proc (Process): 虚拟文件系统,包含当前运行中的进程信息和系统状态。
- /root (Root): 超级用户(root 用户)的主目录。
- /sbin (System Binaries): 存放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命令,通常是需要 root 权限才能执行的命令。
- /srv (Service): 存放特定服务相关的数据或文件。
- /tmp (Temporary): 用于存放临时文件的目录,该目录下的文件可能会在系统重启时被清除。
- /usr (Unix System Resources): 包含系统范围的只读文件,包括可执行文件、库文件、文档等。
- bin/: 大多数用户可执行的命令和程序。
- sbin/: 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命令,需要 root 权限才能执行。
- lib/: 不是直接可执行的共享库文件,供程序链接使用。
- local/: 通常包含用户自己安装的软件和程序。一般情况下,用户安装的软件会被安装在
/usr/local/bin
、/usr/local/sbin
、/usr/local/lib
等子目录下。 - share/: 共享数据,如程序使用的资源文件、软件的文档、系统命令的说明文档等。
- /var (Variable): 包含经常变化的文件,如日志文件、缓存文件、邮件等。
- log/: 系统日志文件,记录了系统各种活动和事件的信息。
- cache/: 用于存放临时缓存文件,这些文件可以加速应用程序的运行速度,但可以随时被清理。
- lib/: 包含一些应用程序运行时需要的状态信息和数据,比如数据库文件等。
- www/: Web 服务器通常会将网站文件放置在这个目录下,用于存放网站的内容。
- temp/: 用于存放临时文件的目录,与
/tmp
类似,但是其中的文件不会在系统重启时被清除。
这些是 Linux 系统中常见的目录,但并不是全部,具体的 Linux 发行版和配置可能会有所不同。